近日,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下称联采办)发布《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GY-YD2025-1)》(下称采购文件),《全国首年机构需求量》也作为采购文件的附件同时发布。 这一轮集采用三重突破打破了持续七年的惯性格局:资格门槛的“质量锚定”是首要突破,文件明确将“原研药(参比制剂)”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新分类仿制药并列作为申报资格,改变此前“仿制药优先”的隐性规则,且通过“近2年无GMP违规记录”的附加条件构建“质量优先”筛选机制,据中国报告大厅数据,此次符合申报条件的原研企业均为辉瑞、拜耳等具备成熟质控体系的头部企业,从源头规避“劣币驱逐良币”风险。
报量数据的“临床投票”更具说服力,46359家医药机构的报量中,77%精准到厂牌的份额里原研药占比达30%,相当于为原研药预留超22%的确定性市场,以高血压治疗药物缬沙坦为例,原研药报量占该品种总需求的41%,既反映临床对成熟原研药的刚性需求,也与第十批集采“原研药零中标”形成鲜明对比,印证政策对临床需求的回应。
此外,规则设计的“反内卷”导向暗藏深意,针对前10批集采中“降价超95%导致产能转移”的痛点,新政增设“低于锚点价成本核查”“禁止围标串标”等条款,为原研药保留合理利润空间,中国报告大厅指出,这是集采头次将“反内卷”明确为政策原则,为原研药放下“价格包袱”提供制度保障。
本次集采的55个品种中,有25个品种系参比制剂(即原研药),报量份额约为30%。业内认为,此次参加集采的原研药品种数量占了近一半,谈判结果值得期待。因为目前集采中选品种中仿制药占比高达95%以上。且在第十批集采中,原研药无一中标。预计第11批集采规则的改变对原研药中选有积极影响,可能会有更多原研企业参与有效报价,中选率也有望提高。
目前,集采新政的信号已快速传导至资本市场,医药板块呈现“价值标的崛起、低价股承压”的分化格局,背后是三重投资逻辑的重构:原研药产业链的“预期修复”尤为直接,第十批集采“原研药零中标”后,辉瑞、礼来等外资药企A股供应链企业股价平均下跌8%,而第11批文件发布后,与原研药生产相关的药用辅料企业山河药辅股价3日内上涨12%,CDMO头部凯莱英获北向资金增持超500万股,市场预期的转变本质是对“原研药中选带来的订单增量”的提前反应;仿制药企业的“两极分化”加剧,具备“成本控制+质量优势”的头部仿制药企业将受益于规则升级,华海药业等通过FDA认证的企业,其一致性评价品种可与原研药同台竞争。
而依赖“低价策略”的中小企业则面临淘汰风险,数据显示已有12家小型药企因无法满足GMP要求放弃申报。 文章链接:制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