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传出,本月工信部计划针对石化与炼油行业推出一项全面改革方案,拟通过淘汰小型落后设施、升级老旧装置、引导产业向高端转型等举措,系统性解决长期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
此前,7月,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务院国资委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石化化工行业老旧装置摸底评估的通知》,就老旧生产装置摸底评估事项作出相关规定。
随后,湖南、山东等化工大省率先响应并启动了摸排工作。主体设备设施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或实际投产运行超过20年的老旧生产装置,第一次迎来全国性的摸底普查。
这并非石化行业首次出台“反内卷”政策,而是在此前已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推进。
2025年上半年,中国化工行业面临营收不足和利润率下降,多数中小型化工企业处于亏损边缘,龙头企业利润也有下滑。内卷严重、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等,是化工行业运行偏弱的原因。
中央层面提出“反内卷”政策,旨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行业盈利能力。
相关数据显示,当前国内炼油行业产能利用率70%-80%,过剩产能约6000万吨。炼油行业高扩张速度,叠加下游需求疲软已经使利用率迅速下滑。
从源头上控制炼油与石化行业“规模扩张 - 低效竞争”模式,已迫在眉睫。
解决产能严重过剩问题,需从“供给侧”结构上控制。
国家曾明确提出,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千万吨级炼油产能占比55%左右。目的就是防止放任产能无限度扩张,导致炼油行业的低效率、低质量、低利润、高污染、高风险等问题突出。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老旧装置改造,是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之一。
据拟出台政策要求全国约40%、投用超20年的石化设施需完成升级以提升产出效率;年产能低于200万吨的小型炼油厂将被逐步关停。
石化装置老化存在能耗高、安全风险大等情况,通过技术升级改造,能够提升能效与环保、安全标准。
另一方面,落后产能普遍存在技术落后、能效利用率低、污染控制不达标等问题。无论是炼油行业还是石化产业,都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行业。
此措施为了石化与炼油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同时为达成“3060”双碳目标提前做好规划布局。
拟出台的改革方案还提出,引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领域,鼓励工厂减少聚乙烯、聚丙烯等供应过剩的散装化工品生产,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半导体、生物医学设备、新能源电池等领域所需的特种精细化学品,推动产品结构向高端化转型。
有知情人士指出,作为塑料、橡胶、纺织品核心原料的乙烯,因2028年前仍有新厂计划投产,2026年起可能面临新许可证发放限制,以避免重蹈“产能过剩 - 低价出口 - 贸易摩擦”的覆辙。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乙烯产能突破6000万吨/年,占全球总产能的35%以上,连续五年全球第一。预估今年乙烯产能增速达13.2%,而消费增速仅6.07%,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若新增的产能无法被国内市场消化,中国企业很可能通过低价出口转移压力,增加贸易摩擦的风险。
作为乙烯下游消费主要产品,高端聚乙烯(PE)产品进口依存度仍然十分高,其中,茂金属聚乙烯(mPE)自给率不足20%、POE胶膜料等国产化率仅5%。提升产品附加值、高端领域深耕细作,同样成为中国企业破局关键。从粗放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化工行业必经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