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8年来,张建民始终专注于神经系统疾病与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瞄准临床需求迫切、治疗手段稀缺、患者基数大、市场空间广的适应症,布局外泌体药物研发。据介绍,国典医药“iPSC外泌体:创新药物研发的新赛道”项目在HICOOL 2024全球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
新华网:在神经性疾病药物研发方面,当前产业发展有哪些创新趋势?国典医药如何布局?
张建民:神经性疾病相对复杂,很多神经性疾病不是单一靶点致病机制,往往是神经系统调控网络紊乱而导致的系统性疾病。神经性疾病难以治疗的重要障碍是很多药物无法穿透血脑屏障到达脑实质发挥作用。目前,国典医药采用的天然外泌体递送系统可以通过滴鼻的方式递送到脑组织,避免口服药物引起的副作用。目前已在北京多家三甲医院开展难治性癫痫、儿童癫痫性脑病等管线的IIT临床试验。
新华网:生物医药创新高度依拖于“产学研医”的深度融合,国典医药在“产学研医”融合方面有哪些经验举措?
张建民:我国医药产业中发展势头强劲的企业,无一不是做到了产学研医深度融合。“医”是起点也是终点,我们要做的任何事情都应该来自于解决临床的痛点难点;“学”和“研”是基于临床的痛点难点做创新型机制研究、颠覆性技术开发;“产”是出口,把“学”和“研”的技术和成果转化为产品,将来应用于临床。国典的产品是来自于我们多年在科研的积累和在iPSC(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和外泌体方面的技术突破,转化到企业形成产品的研发制备。
新华网:北京具备丰富的科研与临床资源,如何借助高校学术基因助力企业市场转化,更好赋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及科技创新?
张建民:近年来,高校愈发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但在推动产学研融合过程中仍面临理解行业实际需求的痛点。要实现有效转化,须强化与企业的协同合作。高校科研人员往往更关注技术原理与前沿突破,而企业则侧重于产品的落地与市场化。如何将实验室中的技术原理转化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亟需高校、科研团队与企业之间的深度交融。
在这一背景下,企业不仅需要引进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更应在成果转化阶段配备通晓GMP、熟知法规、具备药学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从而打通从技术到产品的关键环节。北京是文化、科研、创新的高地,拥有雄厚、丰富的科研人才和实力,也有很多创新企业,当前企业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与高校流动站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机制,为产学研融合提供有效路径。此外,企业为主导、高校为支撑的项目组织模式以需求导向、多方协同的机制,推动实现高质量成果转化,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生态。
新华网:本次峰会(展览)给您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HICOOL平台在服务企业发展过程提供了哪些助力?
张建民:今年HICOOL峰会最令我震撼的是它作为全球创新枢纽的能级提升。本届大赛参赛项目和人才数量首次实现“双破万”,吸引了来自139个国家和地区的10055个创业项目和13150名创业人才参与,这充分证明了HICOOL的全球吸引力和北京创新生态的强大磁场。会场内,从生物医药到新能源、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的集中展示,让我深刻感受到全球创新要素在这里高效流动与碰撞的活力。国典医药在过去两年中深切受益于HICOOL平台的全方位赋能,尤其在融资对接、产业资源整合及品牌推广方面获得关键支持。

在线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