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医药产业的竞争格局正在被改写。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对外授权与战略合作交易总额已高达485亿美元,不仅超越2024年全年水平,更以61笔合作交易的规模,正进入“出海”快车道。
量变到质变
据行业分析机构IQVIA数据,过去数年中国医药对外交易持续加速,2025年上半年的交易额和数量均创下历史新高。这并非短期市场波动,而是结构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与十年前主要聚焦于生产制造和原料药出口不同,如今的中国创新药企正凭借实打实的产品和技术,深度嵌入跨国药企的核心战略。
这是一种从“跟随式创新”到“源头创新”的质变。业内分析人士指出,“跨国药企与中国合作的依赖度显著提升。2025年上半年,与中国企业合作的跨国药企中,美国公司占比高达61%,远超往年。他们不再仅仅购买成熟产品,而是更倾向于在临床前甚至更早期阶段就下注,锁定中国企业的前沿资产。”
交易结构揭示创新硬实力
本次“出海潮”的另一大亮点在于交易内容的高度前沿化。数据显示,中国企业输出的技术方向精准契合了全球医药研发的前沿需求。
比如药物模态中, 双/三特异性抗体以11笔交易的数量,超越小分子和传统单抗,成为最受追捧的领域。这表明中国企业在复杂的抗体工程领域已具备全球竞争力。热门赛道中, 肿瘤与免疫疾病仍是合作主战场,但以GLP-1为代表的代谢性疾病正成为新的增长极,多家中国企业在该赛道上与欧美大型企业达成重磅合作。
从信达与罗氏的ADC合作,到先声与艾伯维的三特异性抗体联手,中国公司已成功进入国际药企下一代治疗布局的核心圈层。
创新生态与资本共振
中国医药国际化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创新”与“资本”的双轮驱动。在政策扶持下,中国已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形成了世界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基础科研与临床转化能力持续提升。与此同时,国际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涌入中国且通过重金合作,深度绑定中国创新力量。
这种创新与资本的共振,不仅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研发动力,更在全球范围内为其创新成果提供了强有力的背书,显著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议价能力和品牌认同感。
展望未来,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正加速向“创新引领者”和“核心参与者”转变。全球医药多极化新格局已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