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我国可降解塑料制品行业主原料产能有望集中投产

A-A+日期:2023-07-05来源:观研天下    

1、可降解塑料制品产业链条较长

广义的“可降解塑料”包括生物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热氧降解塑料等,然而光/氧降解塑料存在降解环境要求较高、崩解为微塑料后无法完全降解等问题,因此目前“可降解塑料”通常是指生物降解塑料,即在自然界条件和/或特定条件(如堆肥化、厌氧消化)下,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作用引起降解,并最终完全降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或甲烷、水、矿化无机盐、生物质的塑料。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可降解塑料制品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23-2030年)》显示,目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主要原材料PLA与PBAT,其合成路线包括多个步骤,涉及多种化工产品。其中,PLA主流生产工艺为“两步法”:基于玉米等原材料发酵而来的高光纯乳酸,经由“高光纯乳酸→丙交酯→PLA”两个阶段聚合而成;PBAT主流生产工艺使用BDO、PTA、己二酸作为原材料合成,其上游为PX、苯等石化产品。

2、可降解塑料制品行业迎来发展机遇,下游应用广泛

因此,在“白色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势下,可降解塑料制品作为环保材料之一,且具有无污染、易分解等优势,将迎来市场发展机遇。目前,可降解塑料制品在餐具、购物袋、快递包装等领域广泛应用,同时这些领域现阶段仍然以塑料制品占据主要使用量,可见可降解塑料制品在上述应用市场替代空间广阔。

根据数据,2021年中国生物降解塑料制品销售收入占比最高的为一次性购物袋,占比高达71.3%,其次为一次性餐具和快递包装,分别占比21.5%和4.8%。未来,随着社会对可降解塑料接受度持续提高,可降解塑料将渗透到更多下游领域。

3、“禁塑令”深入推进,餐饮、农膜等应用需求超百万吨,可降解塑料制品市场增长空间广阔

此外,随着“禁塑令”深入推进,我国可降解塑料制品行业需求增长空间广阔,外卖、农膜等下游市场需求超百万吨。具体来看:

(1)外卖餐饮领域

2021年1月,全国范围内的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已被全面取代。同时,随着国家在餐饮外卖领域的限塑禁塑政策落地实施,外卖餐饮行业的包装袋、包装盒采用可降解材料成为必然之势。因此,随着外卖餐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及可降解材料产能提升,一次性塑料餐具领域可降解塑料市场空间将不断扩大。

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餐饮外卖行业订单规模约239亿单,同比增长39.4%,预计2025年订单规模有望达496亿单;外卖可降解塑料包装市场规模约6亿元,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95亿元。同时,根据相关资料测算可知,2022年我国一次性塑料餐具领域可降解塑料市场空间约为15万吨,2025年将接近35万吨,年均复合增速约32.6%;并且2025年按照我国外卖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0%左右、订单数335.41亿笔、平均每单塑料消耗量157.64万吨,根据论文《基于行业全产业链评估一份外卖订单的环境影响》,假设每单外卖消耗2个塑料餐盒,每个餐盒重20g,平均每单外卖中餐勺重2g,外卖包装袋重5g,合计每单外卖塑料餐具消耗47g,预计2025年外卖行业对可降解塑料的需求为47.29万吨。

(2)农膜领域

现阶段,我国可降解农膜仍处于试验改进技术阶段,2021年可降解地膜的试验及使用量约为1.2万吨,占地膜总使用量的1%,所以可降解农膜在农业广泛使用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根据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农膜产能扩大,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及成本下降,可降解农膜的渗透率有望达15%。并且,假设按照农用地膜使用量维持2019年137.9万吨的水平,按照15%渗透率计算,预计2025年农用地膜对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为20.69万吨。

(3)塑料购物袋领域

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主要替代品有纸袋和可降解塑料袋,其中纸袋强度较低,无法装载大量且重量大的物品,不适合大量购物场所,而可降解塑料袋携带方便,装载量多,是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优先替代品。根据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意见》,2020年底首先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城市建成区禁止不可降解塑料袋的使用,到2022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到2025年底,上述区域的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4、下游需求持续旺盛,我国可降解塑料制品行业主原料产能有望落地投产

根据相关资料可知,我国可降解塑料制品行业主要原料PLA与PBAT在建与拟建产能规模都数倍于已有产能,并且很多在建产能均具备投产条件,所以在上述下游需求释放的情况下有望落地投产。

 

友情链接

免责声明:以上展示的产品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企业负责,中国石油和化工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同时我们郑重提醒各位买家和卖家,

交易时请认真核实对方身份,切勿随意打款或发货,谨防上当受骗。如发现虚假信息,及时向本网举报。

京ICP证0610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1209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