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中心首页 频道列表

2025生命与光学“卡脖子”新材料应用创新大会召开

中化新网2025-07-31 08:48

近日,以“协同之力,破材料困局,创产业新局”为主题2025生命与光学“卡脖子”新材料应用创新大会在衢州举行。会议汇聚了行业顶尖的专家,深度剖析生命科学与光学材料的技术瓶颈与突破方向,通过产业链深度协同,为行业突破注入新动力。

此次生命与光学“卡脖子”新材料应用创新大会由浙江省光学学会主办,拓烯科技(衢州)有限公司承办,旨在共同探索“卡脖子”新材料的破局之道,构建全球化价值链布局。

拓烯科技(衢州)有限公司(简称拓烯科技)董事长王果在致辞中介绍,拓烯科技作为国内高端新材料领域的新兴领航者、国际顶尖技术的追赶者,在环烯烃共聚物(COC)领域,实现了其全链条自主可控工业化生产,打破了此前该类材料100%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国产替代。

“COC作为一种非晶透明热塑性塑料,凭借高透光率、低双折射、耐高温、尺寸稳定等特性,成为生物医疗、光学镜头、半导体及高端包装等领域的关键材料。其发展史历经催化剂技术突破(如茂金属、Grubbs催化剂),直到20世纪末由国际企业实现商业化。”拓烯科技研发中心总经理郭松谈到,2023年10月拓烯科技成功实现COC连续稳定生产,建成3000吨/年生产线,攻克从原料供应、聚合工艺到成型加工的全链条技术。其产品“拓美特®/TAMT®”覆盖半导体、医用、光学等多层级应用,在光学镜头、生物医疗、新能源及智能座舱等领域实现国产替代。未来,拓烯科技将持续推动高端光学树脂国产化,助力光电、半导体、新能源等战略产业突破“卡脖子”瓶颈,驱动产业升级。

在智能汽车"感知-交互-决策"的闭环中,光学材料是"视觉系统"的物理载体,直接影响用户体验与行车安全。吉利汽车集团乔兵认为车载光学材料在智能汽车时代的重要性,核心逻辑在于其作为“视觉系统”物理载体的关键作用。据乔兵分析,2024年全球智能汽车渗透率超35%,车载光学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5%。单车光学材料成本占比从2020年的1.2%提升至2024年的3.8%。面对市场需求,传统材料难以满足市场新的需求。针对高透光、耐候性、轻量化材料要求以及消费者对"无界座舱"、"全天候清晰显示"等体验要求升级、极端环境下材料性能衰减问题,提出车载光学材料技术迭代五大发展方向为材料性能极限化、集成化、低碳化、工艺精密化、供应链本土化。同时呼吁共同推动中国车载光学材料从“跟随”到“引领。

为此,拓烯科技与吉利汽车研究院共同建立 “车用光学材料联合创新实验室”。双方将整合拓烯科技在COC 、高折光PC、PMMA等高端聚合物材料的研发生产能力,结合吉利在车用光学材料上的实际需求,聚焦智能汽车时代的‘视觉革命’,携手推进车用光学材料的联合研发、性能提升及标准的制定。这一合作不仅是“材料企业 与终端龙头企业” 协同模式的典范,更填补了国内车用高端光学材料从研发到车规级应用的技术空白,为破解 “量产适配难” 痛点提供了载体。从国产替代到全球引领的进阶之路。

上海海顺新型药用包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顺新材)符坚就环状聚烯烃(COC)在单一持续包装中的应用,直击医药包装领域 “进口依赖”且成本高昂供应链不稳定的痛点,国内医药包装存在高阻隔材料用量少,材料稳定性添加剂多,包装可回收性差。海顺新材将国产替代视为核心战略,加大研发投入,COC新材料的应用成功打破国外企业在医药包装材料领域技术垄断。COC具有优异的防潮性能、化学惰性、耐酸碱性,COC材质的包装能在低温的环境下确保药品活性成分,且断裂强度高、吸水率低、膨胀系数低,能有效保证药品包装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生命科学领域与拓烯科技合作印证了技术攻坚与产业链协同的重要性。

聚合物纳米镀层材料在化工分离、能源器件、光学组件、集成电路制造、生物医用材料、大型工程装备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学院赵俊杰介绍,其团队在聚合物纳米镀层材料领域创新发展了一系列制备方法、功能材料。发展了气相渗透、多场耦合调控等手段,实现对聚合物纳米涂层的微观组成、拓扑结构、微相分离的调控,获得了聚合物涂层多重性能、服役寿命的大幅提升。针对高温、高粘度或高盐度的极端工况,构建了高稳定、低粘附的聚合物纳米涂层,实现了多级闪蒸海水淡化装置碳酸钙结垢量降低14倍、乳液聚合装置表面污垢量降低70%以上。针对芯片先进制程因光刻套刻误差易导致缺陷、良品率问题,建立了聚合物薄膜的区域选择性沉积技术,实现光刻胶材料的“自对准”生长,突破上述难题。相关成果作为亚洲高校首位获奖者获得美国真空学会薄膜分会Paul Holloway青年科学家奖,获得国内头部企业颁发的创新探索团队奖

浙江大学马云贵做了微纳光学引擎:驱动现代成像感知技术的创新革变专题报告,将光学材料与成像技术的融合推向新高度,辰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石荣宝则以国产高分子材料在消费终端产品应用探讨,分享了从“实验室样品” 到“市场产品” 的转化经验。展现了国产材料在IVD试剂封装、AR/VR光学模组、车载传感器等关键场景的替代潜力。国泰海通证券赵鹏分析COC行业发展趋势,从政策引导与资本驱动两个维度,为产业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外部动力。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专家杨上明针对当前材料供应滞后于相关制造业的需求,提出要集中力量攻克行业共性技术卡点,以先进基础材料功能化、关键战略材料自主化、前沿科技材料产业化为着力方向。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