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十四五”油气行业如何转型?

A-A+日期:2021-05-12来源:中国化工报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全方位重塑我国油气行业格局。在此前景下,“十四五”油气行业该如何转型?近日在广西钦州举办的2021石化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油气专委会原副秘书长张映红指出,油气行业转型要聚焦绿色,天然气将成为转型的重要桥梁。此外,在转型过程中还要加大发展模式的创新。

  能源转型聚焦绿色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还没有触顶,因此需要在发展中进行绿色转型。根据已有数据对温和、高效两种节能情景进行的预测显示,2050年我国一次能耗总量分别为43亿、38亿吨油当量。我认为,在我国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之路上,2030年前能源的替代重点为动力煤,而在2040年后替代重点则转为燃料油。”张映红对能源转型作出上述判断。

  张映红表示,2019年我国电力能耗占据总能耗的47.2%左右,目前我国的能源模式正处于从油气能源、传统煤炭能源、绿电共存模式向低碳能源、绿电模式共存的过渡期,这便需要我国以软着陆思维进行立体战略布局。要实现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并非要求所有的化石能源在2050年或者2055年全部退出,保留部分化石能源才是顺势而为之策。

  同时,张映红还对我国油气行业的转型进行了分析。她表示,我国的石油领域需要力争稳产到2040年或在低能核聚变突破之后。这是由于当前我国燃料油消费还远没有触顶,在原油稳产条件下,仅以炼油板块测算,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即使在节能降耗条件下也将达到48%~56%。预计未来25~30年,我国原油都必须力求稳产,并在终端融合LNG和电力。

  随着能源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碳产业的兴起将成为历史的必然。

  天然气成为转型桥梁

  “当前世界格局下,以天然气作为能源转型的桥梁可以实现三重属性迁移。也就是说天然气需要在科技创新驱动下,沿能量、物质、金融3个方向通向未来,一旦天然气三重属性都裂变出多个需求方向,就可以确保三重属性的平稳过渡。因此,在天然气领域,由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国加快了新一轮的产业布局,以便争取赢得国际定价权。鉴于未来世界能源供需总体宽松,我国天然气储量增长迅速,煤基天然气等非常规气源相对丰富,我国可以在天然气进口依存度红线50%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增大分母增加进口量,来满足发展低碳经济的需求。”张映红强调。

  对于我国天然气消费状况,张映红介绍说,2017年“煤改气”政策的实施推动我国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此后两年天然气消费持续同比增长15%。2019年国家提出“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采暖原则,“煤改气”政策规制弱化,补贴减少,天然气消费增幅减缓。不过,随着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双碳指标的约束,将会催生新一轮天然气消费的快速增长。

  但在我国能源转型中被大众看好的天然气当前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国际资源采购缺乏有效统筹,亚洲溢价让中国承担较高气价;国际国内的定价体系差异大,价格无法有效传递;天然气发电优势明显,但成本较高,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等。对此,与会专家建议,要加强统筹,有序、快速推进储气能力建设,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储气能力共建、共享、共用。同时,还要加强整合地方管网、打通最后一公里,持续扩大用气量。

  天然气是我国迈向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桥梁性能源已是共识。未来控煤力度加大,新能源发展迅速,天然气作为清洁低碳能源将成为补充基本能源供应、解决新能源调峰问题的现实选择。专家预计,“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天然气消费将持续增长,并在2045年左右进入峰值平台。

  创新模式加快转型升级

  “我国油气行业正在进入重大历史转折期,面临百年一遇的机遇和空前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以递进式核心化和能量、物质、金融三重属性协同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加快构建行业的立体战略框架,依靠稳油兴气、节能降耗、降本减碳、创建碳产业、发展能源金融,持续推动行业绿色及智能化转型,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和创建新优势。”张映红表示。

  张映红还针对油气行业的转型提出具体建议。要依靠科技与管理创新,积极探索网络化创新、共享创新等模式。同时,加快建设新一代科技创新平台,突破行业专业芯片、核心元器件以及新一代催化剂等相关技术瓶颈,开展低能核聚变等超前技术探索。加快推动全产业链智能化转型,尤其以钻采为重点,持续推动全产业链大数据融合来加快LNG产业布局及定价权研究。此外,还要加快油气能源终端与电力终端的融合,加快炼油化工的转型升级,加快培育碳产业和发展能源金融。

 

友情链接

免责声明:以上展示的产品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企业负责,中国石油和化工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同时我们郑重提醒各位买家和卖家,

交易时请认真核实对方身份,切勿随意打款或发货,谨防上当受骗。如发现虚假信息,及时向本网举报。

京ICP证0610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1209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