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CS Catalysis在线发表了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爱涛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Bio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aprolactam to 1,6-Hexanediamine: A Novel Route for Nylon Monomer Production”。李爱涛教授团队设计了己内酰胺为底物生物合成1,6-己二胺的新型尼龙单体生产方法。团队成员张中伟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陈菊林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爱涛教授和王莹博士为通讯作者。该工作入选美国化学学会“ACS Editors' Choice”。
作为尼龙66生产的关键单体,1,6-己二胺(HMD)传统上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这些方法依赖于剧毒的氢氰酸和复杂的多步反应。李爱涛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利用己内酰胺(CPL)体内生物合成HMD的系统,该系统结合了酶挖掘、酶改造和微生物菌群等技术,生物合成途径包含六种不同功能的酶。首先筛选出了可以高效水解CPL生成6-氨基己酸(ACA)的酰胺水解酶4270/4271;为了解决限速酶羧酸还原酶(CAR)对底物ACA活性低的问题,团队进行了多轮酶改造,最终获得的四突变体(L342E/L284T/S986A/D987N)活性相比野生型提高了5.3倍。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腺苷酰化(A)结构域极性增强可稳定底物腺苷酰化过程,而还原酶(R)结构域的极性重分布与空间位阻减小,有利于形成最优的氢化物转移几何结构。通过对酶级联反应进行系统优化,成功构建了一个由三种细胞模块组成的生物合成系统(MCPL-ACA3_MACA-AH24_MAH-HMD1),以100 mM CPL为底物,最终产物HMD浓度达到43.5 mM,产率为43.5%,是目前已报道的体内生物合成HMD的最高水平。
团队首先构建了三个基本功能细胞模块,以CPL或ACA为底物,进行了一锅法催化合成HMD的实验。在以ACA为原料的HMD生物合成中,产物浓度达到9.7 mM,在以CPL为原料的生物合成中,产物浓度达到4.7 mM。尽管成功实现了以ACA或CPL为底物的HMD生物合成,但产物浓度较低,因此,通过多细胞模块的整合与调控,或许能进一步提高生物催化系统的催化效率。
为进一步提高催化效率,团队设计了共表达羧酸还原酶(MaCAR)和转氨酶(TA)的单细胞模块,使得MaCAR 将ACA还原为6-氨基己醛后,可直接由转氨酶催化转氨反应生成HMD。尽管如此,MaCAR对ACA的催化活性仍然较弱,这一问题仍是限制HMD生物合成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人员对MaCAR进行了系统的改造,最终获得的四突变体(L342E/L284T/S986A/D987N)活性相比野生型提高了5.3倍。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腺苷酰化(A)结构域极性增强可稳定底物腺苷酰化过程,而还原酶(R)结构域的极性重分布与空间位阻减小,有利于形成最优的氢化物转移几何结构。MaCAR及其突变体催化ACA转化为HMD的机制研究为CAR的理性改造提供了分子水平的依据。
过对酶级联反应进行系统优化,成功构建了一个由三种细胞模块组成的生物合成系统(MCPL-ACA3_MACA-AH24_MAH-HMD1),以100 mM CPL为底物,最终产物HMD浓度达到43.5 mM,产率为43.5%,是目前已报道的体内生物合成HMD的最高水平,为尼龙66单体的生产提供了全新途径。

在线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