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广袤的戈壁滩上,一座现代化的制氢工厂正悄然改变着地区能源格局。2025年9月,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绿氢项目成功产出第一方氢气,淡蓝色的火焰在试烧装置上欢快跃动,宣告着中亚地区首个绿氢EPC项目取得里程碑式突破。这个由中国电建总承包、沙特国际电力与水务公司(ACWA Power)领衔开发的项目,不仅开创了中亚绿氢产业先河,更成为"一带一路"框架下国际能源合作的典范工程。
项目核心制氢区位于塔什干MAXAM化工厂内,四组银白色的电解槽系统昼夜运转。这些采用国际领先技术的碱性电解槽,单套装机容量达5兆瓦,总装机规模20兆瓦,相当于28000台家用空调同时运行的功率。在满负荷运转时,每小时可生产4000标准立方米的99.999%高纯氢气,年产量预计超过3000吨。
值得关注的是,项目创新性地采用光伏-储能-制氢一体化设计,配套建设的52兆瓦光伏电站每年可提供9000万千瓦时绿色电力,确保制氢全过程碳足迹接近于零。"这个项目是中乌两国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的结晶。"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万祥军指出,"它实现了三个突破:技术上验证了干旱地区绿氢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性;商业模式上开创了EPC总承包+本地化运营的新路径;地缘经济层面则构建起中亚-中东清洁能源走廊的关键节点。"
项目团队创新研发的"智能温控电解系统",通过纳米多孔膜技术和自适应冷却算法,使电解槽在极端环境下仍保持85%以上的系统效率。在电网稳定性方面,配置的10兆瓦/20兆瓦时储能系统,可平抑80%以上的功率波动,这项技术指标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近30%。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该项目正在重塑地区能源经济版图。乌兹别克斯坦作为全球第七大天然气生产国,传统上依赖化石能源出口。绿氢项目的落地,标志着该国正式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战略。根据规划,到2030年乌兹别克斯坦绿氢年产能将达50万吨,其中30%计划出口至日韩等亚太市场。ACWA Power首席执行官帕迪·帕德玛纳坦透露:"塔什干项目的成功,促使我们加速推进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的绿氢合作谈判。"
中国电建该项目负责人张毅工程师分享了关键技术细节:"我们采用的第三代碱性电解槽,直流电耗已降至4.3千瓦时/标方,较行业基准提升12%。特别设计的宽负荷调节系统,可在20%-110%功率范围内稳定运行,完美适配光伏发电的波动特性。"项目还首创"氢-化联产"模式,将副产氧气直接供给MAXAM化工厂的硝酸生产线,使整体能源利用率提升至92%。
环保效益同样令人瞩目。与传统天然气制氢相比,该项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万吨,相当于种植280万棵树。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为整个中亚地区探索出"新能源发电-绿氢制备-氢能化工"的产业闭环。乌兹别克斯坦能源部部长米尔扎马赫穆多夫表示:"我们正在制定氢能产业政策,计划在锡尔河州建设首个氢能特别经济区,吸引全球产业链企业入驻。"
站在全球能源转型的维度观察,中亚绿氢项目的突破恰逢其时。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绿氢需求将达1.15亿吨,其中亚太地区占比超过45%。该项目首创的"中国技术+中东资本+中亚资源"合作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参与氢能革命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正如万祥军所言:"当沙漠阳光转化为绿色氢能,不仅照亮了能源独立的道路,更架起了南南合作的新桥梁。"
“随着第二期100兆瓦项目的启动筹备,塔什干正在成为中亚氢能枢纽。项目团队已着手测试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计划明年为当地医院和学校提供清洁能源。”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一带一路·可持续研究管理服务系统-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平台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
万祥军说:“而在更遥远的规划中,一条连接里海港口的氢气管网正在论证,未来或将成为‘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基础设施的新标杆。这片曾经见证古丝绸之路繁华的土地,如今正书写着新能源时代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