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化工园区如何布局中试基地?

A-A+日期:2025-05-15来源:中国化工园区    

我国虽是世界第一化工大国,创新能力不足却制约着行业进一步发展,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存在差距。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利好信号不断释放,化工园区迎来布局中试基地的良好契机。

在政策支持与自身天然优势加持下,化工园区将如何布局中试基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当前,我国尚有多个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创新成果产业化不畅的问题依然存在。进一步发挥各类创新载体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瞄准制造业发展薄弱环节,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国家制造业创新平台和网络,形成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的需求十分迫切。

石油和化工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制造业体系中关键的一环,已形成庞大且完整的产业体系。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化工大国,大宗化学品、基础化工原料、传统精细化学品大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产品档次的高端性、产业结构的协调性、产业之间的融合性、基础配套的完善性、发展方式的绿色性、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性等方面,与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制造业强国的目标仍不匹配。特别是与欧盟、美国、日本等世界化工强国和地区相比,整体创新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加快创新发展是化学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化工强国的支撑和前提。

当前,石油和化工行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尚面临诸多困难,科技成果工程转化能力弱、新产品开发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其中,企业技术成果中试验证审批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化工园区作为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载体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布局中试基地是行业新质生产力的集中体现。而且,化工园区在推动产业创新方面天然承载着汇聚资源、搭建平台、政策保障、公用工程配套的重大责任,具有建设科创中心,特别是中试基地的天然优势。

2024年4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工信厅科函〔2024〕113号印发的《关于做好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质量工作的通知》,对推动制造业中试项目的发展释放了十分利好的信号:“编制化工中试项目建设管理规范,指导各地规范化工中试项目落地流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对化工中试项目安评、环评适度包容性审批,破解化工中试项目审批难、周期长等难题。”该通知还提出具体要求:“挖掘一批中试服务典型模式,探索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中试创新发展路径”“摸查梳理中试平台建设模式、中试能力储备和公共服务需求情况,编制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实施指南,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中试平台”。

那么,具体到化工行业,为何倡导在园区布局中试基地?

原因有四:一是绝大多数化工园区位于二三线城市,远离城市中心,创新人才较为缺乏、创新资源较为薄弱,建设和运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平台难度较大。二是化工园区产业基础相对雄厚,更贴近企业和需求,而中试也是最贴近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在园区布局建设公共中试基地是较容易实现的途径。三是按照目前的管理规范,虽尚未明确化工中试项目应布局在化工园区内,但随着企业搬迁入园及化工园区认定工作的收尾,化工中试项目向化工园区集中的趋势已经显现。四是中试项目全部进入中试基地,有利于中试项目简化审批流程、节约公辅成本投入,且更加便于集中和规范化管理。

由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牵头,10余家化工园区、设计院、高校共同参与编制的国家标准《化工园区中试基地建设导则》(GBT 44710-2024)已于2024年10月26日发布,并将于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化工园区中试基地建设将有据可依。该标准对园区中试基地的总体布置、建筑与结构、分区设施、公用工程配置、安全环保消防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均提出了相应要求。

特别是综合考虑了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市发布的中试基地和中试项目管理办法,并充分征询了已投入运营的中试基地运营单位的意见后,编制组多轮讨论研究后认为,化工中试项目具有规模小、危险化学品存量小、安全风险相对可控的特点。从节约、集约利用园区内有限土地角度出发,《化工园区中试基地建设导则》标准文本在中试基地与相邻工厂或设施的防火间距方面作出规定:除涉及重大危险源或硝化、氯化、氟化、重氮化、过氧化5种危险化工工艺的装置设施、单元需符合GB50160《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的规定外,其余均可采标GB51283《精细化工企业工程设计防火标准》。在中试基地总平面布置方面也作出类似规定。

化工园区如何布局中试基地?

纵观国内已建和拟在建的行业创新中心,均是由一个有较强经济实力和研发能力、在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单位牵头组建,通过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体制和机制。园区创新中心(含中试基地)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紧密型的产业联盟和产学研合作体,大体可分如下类型:

一是企业引领型创新中心。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整合科研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业务客户、第三方专业6检测机构与金融机构等,开发和研究应用技术、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工艺,为产业链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和商业化应用。这类创新中心,主要服务于自己集团或企业,为集团未来发展储备技术或研发新产品。企业引领型创新中心如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镇海炼化中试基地,在这里,国内首套自主开发的3000吨/年均相本体法聚丁烯-1的工业示范装置填补了国内空白。

二是院所引领型创新中心。以一家科研机构、转制院所、高等院校为载体,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式,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等对行业前沿、基础技术进行开发和工程化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培育产业创新人才。这类创新中心主要植根于院所自己的技术研发与中试基地,如中科院新材料创新中心依托中科院相关院所的科研力量与优秀团队资源,探索出了“4+2+X”的创新发展体系,形成了以院士、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杰青等领衔的高水平研发团队,打造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与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工程化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检测平台和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

三是园区引领型创新中心。由产业集中区或园区管理机构牵头,依托园区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在产业集中区或产业园区内建设公共创新平台,开展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攻关,面向园区及产业链企业提供技术孵化、生产性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训、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等。这类创新中心主要服务园区内企业,创新动力来源于企业需求,园区主要提供物业与配套管理服务。如位于上海化学工业区的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依托化工区雄厚的产业基础,着力布局培育先进材料、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

据了解,全国绝大部分头部化工园区建设了园区级的创新中心,其中40余家化工园区正在规划建设中试基地,10余家化工园区的中试基地已建成投用。不仅如此,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浙江大学衢州中试基地、上虞国科新材料中试基地、辽宁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中试基地的多个项目已成功实现了产业化。

德国朗盛亚太应用开发中心是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首个投入运营的项目,英威达、罗姆和凯米锐等应用开发中心渐次投运,以上海电子化学品创新研究院为代表的国内基础研究创新主体,以及生合万物、泽升科技、惠和化德、盛剑微电子等创新型企业也汇聚于此。浙江大学衢州中试基地重点布局高端电子化学品、高端特种聚合物和高端专用化学品等,成功承接30余项中试项目,首批入驻的浙江玟昕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光刻胶及配套电子级湿化学品研发。上虞国科新材料中试基地凭借高规格的中试场地和专业风险检测评估能力,已有15个优质中试项目落地,其中不乏中国科学院在呋喃类生物基材料、聚醚酮材料等关键技术的中试研究。辽宁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以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中试项目为重点,立足于破解科技领域关键环节“卡脖子”难题,已有三力中科、格林凯默、键凯科技、研峰科技等企业的7个项目完成中试并顺利产业化。宁东现代煤化工中试基地是国内首批、西北首家化工园区中试基地,引进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茂金属催化剂、中空纤维膜等18项高技术成果落地中试,新增备案宁夏百川新材料有限公司、宁夏新化化工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级中试车间,构建起“1+N”宁东中试联盟。

可以预见,化工园区创新中心(含中试基地)建设即将迎来跨越式发展。通过与先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深度合作,中试基地将为他们提供研发、中试所需的公辅配套与信息化及专利保护等全方位的服务,加快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以及科技服务等创新资源,形成聚焦在某一细分领域的创新生态。化工园区中试基地的建设将极大地促进化工园区创新链的完善,加快化工园区创新能级的整体提升。

 

友情链接

免责声明:以上展示的产品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企业负责,中国石油和化工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同时我们郑重提醒各位买家和卖家,

交易时请认真核实对方身份,切勿随意打款或发货,谨防上当受骗。如发现虚假信息,及时向本网举报。

京ICP证0610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1209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