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绿色供应链建设尚处初级阶段

A-A+日期:2023-10-20来源:中化新网    

10月19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在2023绿色供应链暨气候行动论坛上发布了第十期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年度报告和第六期供应链气候行动CATI指数年度报告。此次发布的CITI指数和CATI指数覆盖22个行业、742家中外企业。在大中华区企业中,隆基绿能等处于领跑位置。

根据评估内容发现,在目标设定、减排行动和绩效评估方面,很多公开作出环境和气候承诺的企业,尚未将其落实到环境和气候足迹最大的供应链环节。十年间,虽然TOP50企业的平均分持续升高,但在参评企业范围扩展的条件下,其整体平均分与同时期TOP50平均分的差距扩大了一倍之多,大量采购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仍很薄弱。

对此,IPE在评价报告中指出,当前的绿色供应链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应对全球面临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的三重危机,全球绿色供应链建设亟待加强。

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报告指出,供应链大规模迁移和扩展,给全球多地带来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转移。过去十年间,在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媒体和社会组织的共同推动下,绿色供应链的理念逐步主流化。从2014年只有37%的参评企业承诺绿色采购,到本期评价已有73%的参评企业公开披露供应链环境与气候风险管控要求。大中华区龙头企业借助环境信息公开,累计推动2.5万家次供应商做出整改或披露,数以万计的供应链企业通过数据链长效跟进自身环境风险。

CITI指数报告还指出,供应链污染减排恰与中国十年间持续加强环境治理的大潮相契合。通过对接受绿色选择审核的供应商企业公开披露的多年污染物排放量进行分析,IPE发现,部分主要污染物减排幅度快于同期全国工业减排的平均水平,从侧面反映出中外企业的绿色供应链行动,为空气质量和水质十年间的显著改善提供了积极助力。

CATI指数评价显示,在全球严峻气候形势的驱动下,中外企业正在提速气候行动。参评的742家企业中,87%的企业作出气候承诺;约70%的企业测算范围1&2(自身运营)的碳排放,披露排放量合计6.2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44.2%的企业披露了范围3(价值链)的排放数据,较2021年增长超过一倍;50家企业测算并披露产品碳足迹,从产品的原料开采、生产、分销、储存、使用到废弃和回收,厘清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

回顾十年间绿色供应链的推进,IPE认为最关键的变化是中国环境监管和信息公开的历史性进展。十年来,中国先后启动大气、水和土壤污染治理和中央环保督察,治理力度前所未有。2015年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设立“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专章,代表着环境信息公开形成社会共识。以蔚蓝地图收录的污染源环境监管记录数量为例,2014年为15万条,至2023年9月已增长到近300万条。信息公开的扩展,为多方合力加强在华供应链环境管理提供了极为关键的数据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中国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包括生态环境部门建立的排污许可制度,新近实施的《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以及证券监管部门颁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和国资委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的要求,都有力推动企业信息披露,为夯实环境、生态和气候数据基础设施提供有力支持。在此基础上,IPE建议各方借助大数据、云计算、AI、IoT等信息技术,探索高效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加速供应链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采购方、投资者和消费者做出绿色选择。

展望下一个十年,IPE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望成为中国工业领域协同落实双碳战略、协同降碳减污的重要抓手。此外,外向型企业要关注国际发展趋势,供应链尽职调查和环境信息披露要求正趋向刚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东南亚、南亚转移,新能源相关的原材料开采正在向非洲和南美延展,这或将对当地环境监管和基础设施带来严峻挑战。

对此,IPE建议,要压实全球企业责任,将大型品牌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减排承诺真正落实到供应链核心地区,同时帮助新兴供应链地区提升环境管理能力,通过构建区域乃至全球的企业环境责任平台,提高供应链气候韧性,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避免新一轮污染转移和生态破坏,持续打造环境和气候友好、生态可持续的全球供应链,合力保护唯一的地球家园。

 

友情链接

免责声明:以上展示的产品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发布企业负责,中国石油和化工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同时我们郑重提醒各位买家和卖家,

交易时请认真核实对方身份,切勿随意打款或发货,谨防上当受骗。如发现虚假信息,及时向本网举报。

京ICP证0610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11209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