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高制造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确保我国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在10月27日举行的2025能源·化工潇湘科创大会上,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杨上明指出,行业要特别关注化工新材料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关键地位。
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正处在工业转型升级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高端化工新材料支撑“制造强国”战略。化工新材料既可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又将带动传统产业产品更新换代,是我国制造业持续保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因此,发展化工新材料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杨上明表示,受限于发展阶段和技术积累,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材料供应滞后于相关制造业需求,“等米下锅”的现象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产品高端不足、中端不优问题突出。关键材料自主化率不高,先进材料更新换代较慢,关键单体及功能性精细化学品对进口依赖度高。另一方面创新链存在梗阻,产业链上下游衔接断裂。基础研究缺乏产业应用针对性,技术平台共享度低,中试基地支撑不足,创新技术策源与产业园区联动不够,产品应用验证周期长,行业领军企业培育有待加强。最后,比肩国际的石化新材料集群尚待培育。现有大型石化基地以生产大宗产品和原料为主,下游延伸仍不充分,产品链趋同,与区域市场结合不紧密,特色不突出。因此,我国化工新材料迫切需要由“总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应用拓展”方面。
在化工新材料发展的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杨上明提出化工新材料发展的四大重点任务。
首先是要紧抓需求牵引,推动行业优化升级。可从四个维度进行优化升级。一是围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医疗健康以及国防军工等产业需求,增强自主保障能力,加快关键领域核心产品补齐短板;二是推进一批消费规模大、有技术基础的产品档次提升,满足消费升级、银发经济等市场需求,优化现有材料高端化、差异化、系列化供应。三是推进节能环保、轻量化材料、新能源材料、建筑等领域实现以需求响应驱动的研产用模式,加强改性、复合材料研发和场景拓展。四是进一步推进智能化材料、3D打印、超导、智能仿生与超材料、新型显示关键材料、极端环境用材料研究,抢抓未来产业布局前沿材料。
其次,要集中力量攻克行业共性技术卡点,如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绿色工艺、关键有机原料合成工艺、新型催化技术、过程强化技术、先进控制与信息技术等难点问题。
再次,要持续精耕细作,打造优势领域独门绝技。围绕绿色、专用、数字、智能四个方面做文章,延伸聚氨酯、有机硅、含氟材料等高端应用,加快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专用化转型,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紧跟数字经济趋势,增强先进制造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智能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能装置。紧抓5G时代先进控制与信息技术迭代机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等产供销产业链一体化。推动商业模式、服务模式改变,构建以客户为中心、以应用为导向、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商业新业态,为石化和化工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等。
最后,要加强机制创新,推动构建创新生态,提高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能力。按照基础材料高性能化、高端材料自主可控、未来材料引领的创新思路,发挥市场需求的牵引作用,以及探索实践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原创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强化“高校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中试基地成果转化—企业项目规模生产—材料改性和复合性能提升—终端用户应用反馈”全生态系统,使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增强自我供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