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中心首页 频道列表

DHL行业观察:供应链韧性 -- 中国企业的全球征程

美通社供稿2025-09-25 16:44

近日,DHL发布行业观察文章,指出在全球供应链深刻重构的背景下,提升供应链韧性已成为中国企业在拓展全球足迹的过程中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

全球供应链正在经历根本性变革。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贸易政策的转变以及技术的飞速进步正迫使企业重新思考自身采购、生产和分销的方式。对于正在全球扩张的中国企业来说,关键不仅在于适应这种变化,更在于构建有韧性、高效且可持续的供应链,从而确保其在全球舞台上的竞争力。

韧性已成为一项战略要务。它不再仅指供应链抵御中断的能力,更意味着在持续变化的环境中确保持续性、响应能力和长期竞争力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这要求企业具备敏捷性、数据驱动的决策能力以及多元化的网络策略,对跨国企业而言尤为如此。

从物流供应商的角度来看,这场变革要求的不仅是构建可靠的实体基础设施。在执行力的基础上,企业也正越来越多地向供应链合作伙伴寻求洞察力和预见性,从而帮助自身应对关税不确定性、监管政策转变和不断变化的客户期望。

中国在这一转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以及电动汽车、生命科学与医疗保健和可再生能源等高增长领域的引领者,中国不仅稳固着对全球商业不可或缺的供应链,更积极推动本土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而履行这一双重角色,需要建设能够同时应对国内市场复杂性和全球标准要求的物流基础设施。

在此背景下,中国物流业肩负双重使命。一方面,须通过技术驱动的先进基础设施支持国内产业日益复杂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需协助全球企业应对由贸易摩擦、监管政策转变及需求波动加剧构成的动荡外部环境。美中贸易态势生动诠释了这一点:尽管部分企业通过多元化策略规避关税风险,但中国深厚的制造能力、成熟的供应链生态及可扩展的物流体系,仍持续巩固其作为全球运营核心节点的地位。可以看到,并非企业撤离中国,而是战略再调整。因为韧性的构建并非通过取代中国实现,而是以其为核心增强灵活性。

在对时效与质量敏感的行业,对基础设施的韧性需求尤为凸显。以电池产业为例:中国不仅拥有全球超四分之三的电池产能,更是电动汽车全球供应链的核心枢纽。像锂离子电池这类需要温控管理、安全认证和全程可追溯的特殊组件,其专业化处理要求凸显了对定制化、高性能物流能力的迫切需求。而要满足这些需求必须投资新一代仓储设施、实时监控技术以及合规的国际货运解决方案。

同样,跨境电商的崛起为中国中小企业打开了通往海外市场的新通道,同时也带来了更复杂的运营挑战。对这些企业而言,对国际消费者的触达蕴含着巨大潜力,但若缺乏高效、可靠且透明的物流网络,这些机遇将难以转化为实际效益。仓储管理、订单履约、海关合规及最后一公里配送等服务,已成为中小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参与竞争所不可或缺的支撑要素。

这些发展揭示了一个更宏观的事实:供应链已不再是后台支持职能,而是推动增长、创新与客户满意度的战略赋能器。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供应链决策正日益成为战略层面的核心议题。对中国来说,这要求其物流基础设施不仅要契合制造商和出口商的需求,更需与可持续发展、透明化运营和数字创新等全球标准接轨,从而确保其能够持续担当双重角色——既是世界制造引擎,又是新兴产业的引领者。

然而,韧性的构建绝不能以牺牲可持续性为代价。推动碳中和物流已成为必然选择。客户、监管机构和投资者日益期望企业降低其供应链的环境足迹。物流供应商正通过更清洁的运输模式、智能路线规划、节能仓库及数字化工具响应这一要求,助力客户监测并减少排放。中国物流行业已在此方向取得进展——政府、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协同努力能够加速这一转型,使基础设施建设既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又能持续保持卓越运营水平。

供应链韧性的构建是一项共同责任。物流供应商、制造商、政策制定者与科技创新者都扮演着关键角色。在这个互联互通的世界里,局部地区的动荡可能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因此,目标不应是孤立地构建韧性,而是要培育能够强化整个生态系统的协同韧性。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唯有以适应性、透明度和可持续性为锚点的韧性供应链,才能成为未来增长的基石。对于出海的中国企业而言,这种韧性不仅关乎风险规避,更是其国际竞争力与长期成功的核心支柱。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